从磨耙片谈技术创新

作者:张颖时间:2021-09-13浏览:100设置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进程中,对我们的青年员工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好淮海的军垦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学场史、爱农垦、爱岗位。恰巧我看到了今年91日《淮海大地》报《铭记历史》专栏上一个小人物磨耙片的故事,很契合我们故事汇的主题,于是我采取拿来主义,向大家讲述下发生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这对我们农机总站的广大员工而言,往往也更有吸引力。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在想,作为淮海人的继任者,我们就是要常常来讲述发生在我们农场的先辈们的故事,让大家在学场史中,更好地传承好军垦精神,继而促进淮海分公司的广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向先辈们学习,更好地发挥好工匠精神,在发展的征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去建功立业,让我们这些一个个小人物也能焕发出风采,彰显着光和热。

这个小人物是农建四师第一机耕队车工徐炎林,因为当时淮海靠白手起家组建修理厂,农场便将他这个普通的有点维修经验的车工也调到修理厂,保证让农场才起步的农机行业得到巩固,目的也是想打造好农场这个农机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徐炎林调任到修理厂后,许多工作都是很生疏,没有师傅、没有经验、也没有教材,一切都得靠从头摸起,要想取得领导的信任,将工作干好,这对一个战士而言难度可想而知。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才来到修理厂没几天,要到2月底时,修理厂将各个机耕队拖来了353块耙片交给他,要他在春耕前全部磨起来,确保不影响整个农场的春耕生产。

你可不要小瞧了这些耙片,这对才建场的淮海农场来讲,它可是全师在春季耕地作业中的最主要机具之一,任务可以说是相当艰巨。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任务是接受下来了,厂里没有磨耙片的专门磨床,只有一台周清文才改装过的铣床,徐炎林对这部改装过的新机器的使用,可以说是处处陌生,只好请教操作的人学会了皮毛就赶工了。

磨耙片工作开始了,徐炎林按照他过去在机耕队做车床的工作方法,把车刀装好,旁边放上肥皂水。由于没有用过这种新机器,所以车刀口不敢加深,每张耙片要磨到四次才能成功,更让他揪心的是,耙片磨不到二三张,车刀口就断裂了,只好停车重新装刀再干。就这样,他一天花了七个半小时只磨了13张耙片,平均每张犁耙片要花到三十四分钟。

“如果照这样干下去,任务就难完成。完不成磨耙片任务,就会影响到全师春耕计划。”徐炎林想到这里,好似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对军垦战士而言,任务接受就必须完成,完不成任务在工人阶级面前是件很丢人的事。

于是,工作之余他就埋着头,来回地走着、想着:“是不是在操作上有毛病呢?车刀为什么会断呢?可不可以把车刀加深、减少车削次数呢?”一连串的“?”号,在他脑子里盘个不停。

“热涨冷缩。”对呀!车刀靠机械硬削,削到一定程度就要发热,这时高温如果再碰上冷的肥皂水,冷热交加的刀口就变脆,这样不就容易断裂了……想到问题的缘由找到了,让徐炎林一夜都没有睡好觉。

第二天,他踏着轻快的步伐早早地走进车间,把昨天的想法进行试验。车刀口不用水沾,又把刀口加深了些。随着铣床机械的运转,徐炎林的内心感到非常紧张,生怕试验不成,如果弄坏工具既造成国家财富的损失,又容易给人家笑话,但他在心中琢磨了无数遍:这样做不会有问题的。

可真怪,车刀不但不断,反而比过去容易削,过去磨四次才磨好一片,现在只要两次就行了。老徐看到自己的试验竟成功了,高兴得直喊好,任务终于可以如期完成了。但他转念又想:能不能磨耙片更快些呢,索性调整方案再试验到底,于是他把车刀口又加深了一些,果然如他所预期的那样,试验结束,磨出的耙片比过去的又快又好,并且只要磨一次就成功了。过去一张耙片要磨四次才能成功,现在只要一次就行了,还不损坏车刀。

最后还有105张耙片,他只花了616分钟就完成了,平均每张只花不到6分钟,经他进行加工工艺改进后,工效提高了6倍,而车刀断裂的老问题也迎刃而解。

从接到任务到任务完成,仅仅只过了37个半小时,普通车工徐炎林就把任务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在全师引起了轰动,也激发了更多的农建四师战士放开思维的大脑,立足岗位攻艰克难的信心和意志。

从农建四师小人物徐炎林的技改成功,联想到时下我们农机总站一例例推广的技术创新事例,再一次充分地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你有一颗时刻准备着的大脑,任何事都有可能。

奋斗吧,青年员工!有梦想,就有未来!只要你敢闯敢试,淮海就是你贴心的大舞台!


ALL RIGHT RESERVED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TEL:025-57714560 FAX:025-57714560 E-MAIL:jsnkdwxcb@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87号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恒山路136号 邮编:210019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5885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