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党指挥中树牢红色摇篮地位

作者:陆军时间:2021-04-01浏览:176设置

“‘……我们的劳动热情高万丈,我们的战斗意志坚如钢……’,69年前,一曲在建场‘第一战役’中诞生的场歌,其雄壮威武的旋律唱得我们心里是激情澎湃,这首歌成为我们战士张口即来的战斗之曲在农建四师陈列馆保持荣誉 建设农场场歌牌前,已经86岁原农建四师战士谢开平仍然一个字不落地唱起来,唱得在一旁的我热泪盈眶。

淮海农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警备第919501128日,第9旅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02师。至19524月,奉毛主席的“农业建设,生产待命”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由于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并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19534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命名为“国营淮海农场”。

199212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特地为淮海农场题词:“发扬农建四师艰苦创业精神,把淮海农场办得更好!”

一支英雄的部队

“每当想起农场初建时全师指战员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战天斗地的情景,总是心潮澎湃。”19964月,依据农建四师史实出版的《一支英雄的部队》书籍,当年曾是农建四师副师长李桂莲,在序上写的这样一段话,“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要把淮海农场办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党的领导,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搞好农场和周边群众的关系。

在场部创业路北端,矗立着一座身背钢枪、手拿铁锹的军垦战士雕像和镶嵌在大理石墙上的毛泽东主席命令。20107月,外观酷似粮囤又像摇篮的农建四师陈列馆建成开放。我们从这些史实中分明看到,这里记载着淮海农场及至江苏农垦近70年的风雨和铿锵前行的步伐……

“当你走进农建四师陈列馆,看看那尊一把大锹一杆枪的军人雕像,摸摸那芦席土坯茅草搭建的营房,提提那盏挑灯夜战马灯的分量,就知道农垦人的历史在这里珍藏。”《我们是勇往直前的农垦人》诗歌中的诗句,唤醒了多少淮海人的记忆,又将多少军垦人的步履在这里驻足徜徉

1952420,农建四师这支肩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光荣使命,在极其艰苦的苏北沿海滩涂这块盐碱遍布、荒草丛生的土地拉开了江苏农垦开发国土资源的大幕。经过以“生根、立足、建场”三大战役,200多天的日夜奋战,开垦荒地6万亩,建筑房屋1900间,兴挖水利140多万方,初步建成农场雏形。当年被陈毅元帅赞誉为“皇帝的气魄,叫花子的干法”。中央电视台还特地来淮海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淮海农场建场初期把不与为争地,安置移民,场乡共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一条建场方针,成立江苏首个“大口农业生产合作社”,军垦战士把开垦好的几万亩粮田,无偿让给了周边百姓耕种。同时为国家和农垦输送了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农场也被誉为江苏农垦的摇篮

一种前行的力量

“农建四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今后要继续发挥好农建四师陈列馆的红色教育作用,让更多人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军垦传统文化的洗礼。 2019524日,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邓庆海来到淮海农场调研时说。小城镇农场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淮海在城建过程中,始终秉持9旅和农建四师精神,保留红色文化基因,彰显军垦特色文化,让淮海这座农垦摇篮扬起红色文化之帆。

2017年12月,江苏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魏红军一踏上淮海的土地就来到了农建四师陈列馆,他说,淮海农场是江苏农垦军垦文化的发源地,农建四师万余官兵在艰苦的环境下培育的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农建四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江苏军垦人用真情和热血树立的不朽旗帜。作为农垦人,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军垦传统刻录在心脑里、流淌在血脉中,让农垦精神永远闪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97月,曾给江苏农垦集团党委在淮海开展红色实境教育活动中,讲述军垦人创业史的老军垦张国裕说,当年在开荒建场过程中,不但要克服咸水关、蚊虫关、地皮蛇关,更要克服体力关、立苗关、产量关,如果没有党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很难做到的。

陈列馆中单锹挖土100斤的英模“江大锹”,担子能挑400斤的英模“仇大筐”组合雕塑,他们只是当年农建四师时期表彰的4名特等功臣,85名一等功臣,324名二等功臣和上千名三等功臣中的代表,这些代表既是当年将士的学习先进典型,也是如今职工凝聚榜样力量

淮海的军垦文化,也江苏农垦红色资源安身立命的“根”和“魂”,把农建四师精神灌注到一代又一代职工的灵魂、融入到居民的血脉农场每年表彰的30名左右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众多岗位标兵、先进模范,让军垦精神在他们内外于心、外见于行中得到进一步彰显

一座红色的小城

“走了这么多农场,淮海才是我心目中的农场形象!”201712月,江苏省委巡视组副组长丁永生一踏进淮海农场就脱口而出。小城镇农场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军垦文化是淮海魅力之关键。

淮海地处射阳县和滨海县交界,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万名农建四师将士在这里开拓疆土,近7000名知青在这里上山下乡,近2000名海门等地移民在这里种稻植棉,这里更是吸纳了周边众多本土农村群众、淮阴籍复员军人建设家园。丰富的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也在这里交融传承,包容是淮海独特的发展名片。

不断前行的淮海人,党史的理论学习教育造就人,又用农建四师先进模范和军垦精神教育人、感召人,使当模范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农场党委自2007年以来,在农场广大党员中先后开展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与职工结对”“党员责任区”“三部曲”活动,并结合党务公开试点工作和创先争优、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党员示范岗”等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更加激活了党建工作,彰显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我们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组织理论宣讲进社区、进基层活动,同时还要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好氛围,激发干部职工凝聚起奋勇前行的力量。”淮海农场党委书记单祥忠感言,“我们要利用好农建四师陈列馆这一红色实教育基地和健在老军垦‘活化石’的功能,让军垦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透过长长的党史学习教育清单,我们看到,淮海农场党委除常规固定动作外,还在党员干部和青年员工中,采取征集党史知识试题,采取党史知识竞赛、征文、演讲、书画摄影、红歌大赛诸多形式,把系列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并在学党史中,切实解决好职工居民的所需、所急、所难,以更好地把广大职工居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企业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ALL RIGHT RESERVED 星空网页版登录入口 TEL:025-57714560 FAX:025-57714560 E-MAIL:jsnkdwxcb@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87号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恒山路136号 邮编:210019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05885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