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海农场林业中心育苗大棚内,一株株绿叶稠密、形状奇特、深绿光亮的斯蒂芬冬青枝条,长势旺盛,焕发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这一株株看似不起眼的小苗木,凭借46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大棚温室,已成为黄海农场特色苗木之一,该基地也荣升为江苏省最大的斯蒂芬冬青繁育基地。
近年来,黄海农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扩大绿色覆盖面、增强绿色底色为方向,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积极示范推广新品种,开展规模化品种培育,着力助推林业高质量发展。
向品种端发力
培育新品种,开辟新路径。斯蒂芬冬青是黄海农场特色林业产业的一扇窗口,它是良好的观叶、观果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农场牵手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经过3年精心培育出斯蒂芬冬青,让它从春天萌芽、开花、结果,再到秋冬落叶果红,形成良好的树形、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农场林业经济的“聚宝盆”。
“我们主要采用扦插技术进行冬青繁殖,保持原来植物的优良性状,只需一叶一芽的枝条作为材料,在苗床上就能繁殖出新的冬青苗。”农场林业中心主任王虎义说,“这样不仅加快林木良种的产业化进程,还扩大新优特色苗木栽培规模,让绿色资源不断激活‘美丽经济’。”
目前,该农场利用大棚扦插成活斯蒂芬冬青、北美冬青等苗木10万株,培育乔木化冬青3.5万株,开发新优“冬青属”特色盆栽3000盆,自主繁育、销售一串红、孔雀草、三色堇等花卉12.5万株,拥有元宝枫、鸡爪槭、乌桕、女贞、榉树、牡丹等60多个品种,形成精品苗木“品、型、质”一体化的特色林业产业,大大提升了林业综合效益。
向科技端发力
以科技之“智”提升林业之“质”。黄海农场持续加强林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依托科研院校科技优势,积极开展试验基地建设和项目研发,探索新优品种苗木引进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力求在种源和品种开发上寻求突破,确保林业生产发展需求。目前,已更新防风林21道,新栽3804无絮杨12000余棵。
该农场还与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建立长期合作模式,打造工厂化育苗基地20亩、药用牡丹实验基地6亩。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杨树种质资源创新项目攻关试验,推进“科技BV1攻关”,25亩杨树种质创新示范点正全力创建。向响水县林业局争取,获退化林修复工程项目资金108万元、公益林资金10万元,累计修复退化林地70公顷,打造碳汇林43亩,建成江苏农垦首个“碳汇林试验示范区”。
随着“科技因子”的植入,林业发展朝气蓬勃,已引进史蒂芬冬青等33种科研特色苗木,累计栽植榉树、无絮杨、中山杉等精品苗木7万余株,造林面积千余亩,同时成功研发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2项,完成10项专利研发申报。
向市场端发力
为了拓宽苗木市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黄海农场立足资源禀赋,加强精品苗木推广,对斯蒂芬冬青等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宣传、对口洽谈等多种方式,将苗木送出去,把客商请进来,对售出的苗木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提供种植和生产技术服务,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以优质的服务推动苗木销售,树立良好口碑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抢抓市场机遇,该农场将传统的销售模式向电商平台、网络媒体转变,把苗木产品进行在线展示和销售,实行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多元化推进强企联合和订单种植销售。不仅消化库存苗木,还更好地推进苗木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农场累计竞拍成林22道,无患子、女贞、榉树、樱花等绿化苗木3200多株,实现销售绿化苗木152万元、时令花卉18万元。
“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提升科创能力和苗木繁育能力,按照‘品种新优化、设施现代化、管理标准化、销售订单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做优做特苗木产业,致力打造面向全市场产业发展的苗木标杆企业。”林业中心副主任王泽民说。
黄海农场始终坚持以科技支撑、新品培育、品牌打造为主线,多向发力,走绿色化、品牌化、产业融合的林业发展之路,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如今,该农场已建成江苏垦区首个集生产、科研、示范、技术于“四位一体”的现代智慧林业产业基地。仅2024年,全场林业就实现营收3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