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当千家万户忙着团圆时,东坝头农场西瓜种植基地的钢架大棚内却是一片热气腾腾。育苗盘里,嫩绿的西瓜苗舒展着叶片,像一簇簇跃动的春意;棚外寒风刺骨,棚内温度计定格在25℃,工人们卷起袖子,额角沁出汗珠,正弯腰检查每一株瓜苗的长势。这里没有鞭炮声,没有团圆饭,只有此起彼伏的钢管敲击声、滴灌管道的流水声,以及此起彼伏的“再往左调5厘米”“地膜必须压实”的吆喝声。春节,对于东坝头西瓜基地的“守棚人”而言,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春耕战役”。
清晨6点,天还未亮透。西瓜基地负责人王建裹着棉服,打着手电筒钻进育苗棚内。他蹲在一排育苗盘前,指尖轻轻拨开覆土,露出白生生的根系。他的棉鞋沾满泥浆,裤脚被露水打湿半截,却浑然不觉:“这批苗是美都,2月中旬必须移栽,晚一天都会影响西瓜5月上市。”王建介绍,西瓜苗的培育过程较为复杂,为确保瓜苗安全越冬,钢架搭设完需覆盖一膜二膜,棚内还需铺上一层地膜,接着覆盖小拱棚并放置增温块。“零下的天气,棚里必须保持18℃以上,否则瓜苗根系就会冻伤。”“过高的湿度同样会导致烂根烂叶。”因此棚内需严格执行晴天上午通风,下午降温后拉起拱棚膜等措施,以此保证棚内温湿度适宜。据了解,为了确保春节期间西瓜种植工作的顺利推进,整个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都实行了轮班制。除了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还密切关注着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及时调整通风、灌溉等设备。
棚外,工人们哈着白气,手持扳手穿梭于钢架间。80多亩新扩建的大棚要在春节假期完成最后200米水肥管道的铺设。走进正在施工的瓜棚,眼前是一幅现代设施农业的“工笔画”:地面深埋的黑色滴灌管如叶脉般延伸,银色钢架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两名工人正跪在垄沟旁,用卡尺精确测量管道间距。“误差不能超过2厘米,否则滴灌不均匀会影响瓜形。”技术员小龚在一旁说道。
当城市里的烟花照亮夜空时,东坝头的西瓜大棚依然亮如白昼。工人们裹紧棉衣,在嘀嗒的水声与呼啸的北风中继续劳作。他们的春节,没有觥筹交错的热闹,却有破土而生的希望;没有团圆相聚的温馨,却酝酿着五月遍野的瓜香。这些大棚里的“守护者”,用冻裂的双手托起“甜蜜事业”,在寒冬里播种着属于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