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洋农场公司,现在已看不到高高地挂在电线杆顶头的广播大喇叭了,只能从记忆中去搜寻、去回味。
新洋农场公司的广播大喇叭整整存在了50年,50年中,每个单位都有一个甚至几个高高挂起的大喇叭,它不仅是当年一道别致的风景,更是新洋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起床、上下班的信号。
1956年新洋农场开通了有线广播,一开始只有场部安装了广播喇叭。当年只有7周岁的我跟父亲到场部玩,快吃中饭准备回新洋村的家时,忽然听到悠扬的乐曲声,这音乐声好象跟着我似的,走到哪响到哪,幼稚的我好生稀奇,父亲告诉我这是广播。从没见过广播喇叭也不知道广播是怎么回事的我似懂非懂。一年后,新洋村也安装了广播喇叭,也不知道喇叭中的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天天跟着哥哥到大喇叭下听广播,百听不厌。
广播是新洋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入了新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是农场广播站必转的节目,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新洋人都是从广播中了解国际国内大事、了解各种政治信息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人们尤其关注广播中的政治消息,因为它关乎着人们的政治生命,常常要在半夜里被哨音叫起床,到大喇叭下听毛主席发表的最新“最高指示”,听完后要高呼口号,还要围绕站基游行。广播中每天要播放流行的音乐和戏曲,在文化生活很枯燥的年代,带给了人们特有的文化享受和精神寄托。春耕春种、三夏、三秋、冬季水利都要广播全场各单位的生产进度,人们对农场的生产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每天都要转播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人们非常关注,尤其是农业单位的领导格外留心,因为这是了解天气趋势的唯一渠道,关乎下一步的生产安排。
每天早中晚各广播一次,每次1小时至2小时不等。早上第一次广播是以《东方红》乐曲(兵团时期为起床军号)开始的,这是起床的信号,一小时后第一次广播结束,吃过简单早饭的职工拿起工具上班。中午第二次广播和晚上第三次响起,这是下班的信号,人们收起工具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炊烟飘起的地方。
广播有本场新闻、党群活动、生活常识、卫生知识等多个栏目,农场广播站在各单位都聘用通讯员,还颁发了大红的聘书。我有幸成为农场广播站的一名通讯员,常常笔耕之深夜,有时还要骑自行车10多里到场部送稿件。格外留心广播,当听到自己的稿件被录用,心里总是喜滋滋的,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没想到多年后,成为长期被自己视为神圣、神秘的农场广播站的主管领导,没有辜负领导和职工的信任和期望,广播成为服务农场、服务职工的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
图为当年的广播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