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兴趣爱好广泛,下棋、唱歌、摄影、打太极、打门球、练书法、写文章,退休了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她没有什么爱好,就以老伴的爱好为爱好。他俩就是江苏农垦淮海有限公司振兴小区80岁的林耀国和75岁的袁进前夫妇。二老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已经携手走过53个春秋,晚年生活甜美幸福。
他特别爱学习,她当贤内助
1960年,林耀国随父母从海门迁到淮海农场参加建设。1966年春,生活在农场的姑妈给林耀国介绍对象。女方是临海镇本地人,当时梳着两条大辫子,大眼睛,身材高挑结实。见面相亲,林耀国特别满意,袁进前听说小伙爱学习也很高兴,双方举行了简单仪式,定下亲事。第二年国庆节,林耀国用自行车带回了新娘。
1981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第一期学习班招生。林耀国得知消息踊跃报名,最后如愿以偿成了第一期学员。在开班典礼上得知,在48名学员中,除了自己是小学文化,其余的都是高中生,他还是3个孩子的父亲。农忙季节每天要上班,没有时间学习,林耀国就晚上在收音机上听重播,一边听一边做笔记。他还将报纸上的资料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学习到夜里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学了农业新科技,他就应用到种田实践中,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后来被提拔为农场分场技术员,成为农场青年羡慕的对象。
林耀国说:“老伴是贤内助,我在学习时,她除参加农场劳动外,哄孩子、教孩子学习、做家务,家里的事情几乎全部由她承包,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冬天经常给我煮宵夜,说吃了暖和些再学习。”在妻子的支持下,林耀国通过四年半的学习,八门课程全部优良,被评为“优秀学员”。
他爱好广泛,她以丈夫为荣
“《水浒传》中绰号智多星的叫什么名字?”“吴用。”“豹子头?”“林冲。”记者一连问了十几个小说中人物,林耀国都能准确回答出来。“您记性咋这么好呢?”“我善于做笔记”。他一边说着一边从书橱里翻出两本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小说中人物的姓名、绰号、来路。最后还将108将的去向做了统计:战死66位;不愿为官流落民间12位等,让人一目了然。对《三国演义》同样做了笔记。“我这样做笔记,既长知识,又健脑!”林耀国笑着说。“经常有老人来与他聊历史人物故事,他都说得头头是道。”袁进前说,她对老伴博闻强记、学识广泛特别自豪。
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更是丰富多彩。2015年农场成立书法协会,林耀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没有一点书法基础的他,学习格外勤奋,协会举办的培训一场不落,还买来各种书法字帖,在家中练习。在林耀国的卧室里,整齐地存放着各种笔记本、学习资料。写诗写文章是他的另一爱好,他的作品多次被刊登在农场内刊或行业报刊上。前两年他写的两篇稿件刊登在《盐城晚报》上,老人特别高兴,这两份报纸至今还收藏着。
2016年农场组建太极队,林耀国积极参加。为了学好太极拳,他每天除了跟老师学习外,还买了音响、碟片、书籍,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把口诀要领一一记下来,在家里反复练习。此外,林耀国还爱好下棋、拍照、打门球等,他总是很忙碌。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爹爹的爱好就是我的爱好,他说故事我就在旁边听,他写字我就在旁边看,他出去打太极拳、打门球,我就陪着他,我们是夫唱妇随。”袁奶奶笑着对记者说。
希望在一起再过几十年
农场有个叫陆士祥的老人,和林耀国曾经是一个单位的,两家关系处得非常好,现在居住在淮安女儿家,由于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前年8月,老人的女儿和女婿要出远门办事,老人没人照料。于是,老人给林耀国打电话。林耀国接到电话后跟老伴商量,“谁家没有个难事,既然人家想到了我们,说明对我们信任。”第二天林耀国就坐汽车赶到了淮安,照顾老人一个星期。
袁进前年轻时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裁剪、做衣服、缝缝补补、织毛衣样样都会,单位里的人经常请她帮忙,她都来者不拒。二老做事认真、热心助人,也给孩子们做出了榜样,3个子女受父母的影响,对人和气,乐于助人,做事都谦逊低调,事业小有成就,从不张扬。
“我和老伴在一起50多年了,从来没有争执过,互敬互爱,一晃都七老八十了,现在衣食无忧,日子特别幸福,我们都还没活够,真希望时光慢些走,让我俩在一起再过几十年。”林耀国呵呵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