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1954年3月14日第194期《生产战线报》第2版由作者蓝田、祝寒采写的通讯文章,从文里文外感受到农建四师将士,为了把先进的棉花种植经验传授给农村,进行各项生产技术经验和种子帮扶的事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当年农建四师将士们,发扬农场国家队的作用,将众多的先进技术和种植经验,辐射到千家万户,从而带领农民朋友走上了集体化的致富道路。
去年初夏的一个黄昏,在六垛一家饭馆里,坐着一个胡须斑白的老者,他静静的倾听邻席一个穿军装的与一个穿灰色制服的客人,在谈论如何提高棉花的产量问题。
着军装的同志说:“老周,像我们这块盐碱土,如果使用先进耕种方法,每亩能争取收多少皮花呢?”
着灰色制服的同志说:“场长,照我看,此地的土壤稍加改良,每亩争取收三百斤皮花没有问题。”
这时,老者被这句话吃了一惊,仔细地向两位客人打量了一下,不由的啊了一声,立刻认出着军装的,就是前滨海县的老县长朱子荣,是现在试验场的场长。他连忙上前去问了一声好,并把朱场长请到一边悄悄的问道:“老县长,刚才讲每亩能收三百斤皮花的同志,是不是神经上有毛病。”
当老者走来时,朱场长已经认出老者是六垛乡合诊所的老医生邓辉庭,后当老者问神经上是不是有毛病时,不由得心里暗暗好笑,但朱场长很快就以亲热的口吻对老者说:“什么啦,老医生,你怀疑我们技术干部周丹田同志讲话时神经失常吗?不,他神经上一点毛病都没有,这点我可以保证。”老者又问道:“如果说他神经上没毛病,为什么竟讲出每亩能收三百斤皮花的事呢?老县长,你是知道的,我们一亩地能收一百斤籽花,就是了不起的事。”朱场长明白老者怀疑的原因,就请老者坐下,把道理详细讲明,证实这句话是有科学根据的。
但老者并没有解决思想问题,怀了一肚子疑团回家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他儿子邓青阳。邓青阳是个生气逢勃的青年,对农业生产肯钻研,但先进经验,很难传到荒滩,因此,他个人虽然肯钻研,在产量上还是提不高。这次,当他父亲把朱场长所谈的话告诉他时,一面窗子在他面前打开了。从这面窗子,他看到美好的希望和远景,就是新建设的淮海农场。
当他看到农场的拖拉机拉着播种机在田野奔驰时,他就去参观试验场的独轮播种机,又向十二团三营的同志借来几本书,经过仔细研究,制造了一辆比独轮播种机更科学的双轮播种机。他用这自制的播种机,开始生平第一次棉种条播。可是在他邻近用散播早种的棉籽,还未出苗时,他田里的棉苗已经长得绿油油的一片,并且棉苗长得均匀整齐。当农场的棉苗开始整枝摘心时,他也一样地去做。以后,他把经过整技所结的棉桃,与未整技的棉桃比一比,真不错!大得多。当三营的战士在日夜紧急治虫时,他不因前年使用滴滴涕粉治无效而灰心(因药粉制造得粗糙)。他相信战士们成日成夜治虫不是没有原因的。因此,他积极买一箱滴滴涕的液体,用喷雾器去治虫。一次、两次,棉铃虫、造桥虫等就逐渐消灭。这也使那些烧香磕头求菩萨保佑棉花不遭虫害的农民,也不得不去求教滴滴涕了。
邓青阳在种植棉花方面,经过半年的学习和钻研,证实农场的先进经验的确好。以前他收二十斤皮花的一亩田,去年竞收到皮花二百斤,产量提高了十倍。
早几天,当我们去访问他们父子并提起这件事时,他们笑了一笑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现在有你们农场做我们的榜样,还有你们的同志热心把先进经验告诉我们,再加上我们去年种棉的心得,我们对每亩争取收皮花三百斤的事,已毫无怀疑,并满有信心去争取。”
像以上的事例,在我们去条洋村访问时,也碰到很多。条洋村的农业生产,在试验场的帮助和指导下,将草滩开出,用条播法种上了棉花,所种的棉种,大都是试验场所卖的岱子棉。去年棉花的收成,比以前收草的钱多几倍,因而村里的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也有个别思想保守的农民,如老农民郁继明,当试验场把棉种贷给他时,他说:“什么岱子棉不岱子棉,什么优良品种不优良品种,我还是种我的小洋花。去年郁老头所种的小洋花,一亩田的产量,只有种岱字棉的一亩田的四分之一。老头子很懊悔不该不听试验场的同志的话,今后决定向农场学习。
现在条洋村的群众,对农场很有好感。当他们一想到棉花的产量提高,生活改善时;当他们一想到日常能饮用甜水,不生疥疮,身体健壮时;当他们一想到农场医院替他们治病,生命有保障时;当他们一想到文化生活提高,交通发展,能安居乐业,不受土匪骚扰时,他们对解放军就流露出无限感激的心情,对农场发展的前途,寄托了无限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