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4年3月29日第199期《生产战线报》第2版上,由农建四师战士郭宗銮和林兆田采写的《军民团结是一家》的报道中,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农建四师利用闲置的耕牛和犁,帮助农村互助组进行春耕生产,从而促进了军民团结。以下请看报道:
春耕时节到了,但三垛互助组还缺少耕牛和农具。互助组长徐宝球便在十五日那天,跑到十二团畜牧队和夏队副接洽,希望农场能帮一下忙。当时夏队副想:现在牛是闲着,扣在家内同样需要草料和开支。如果我们替他们耕地,一方面可以解决他们耕地上的困难,另方面通过代耕可以更加密切我们的军民关系。根据这样的情况,夏队副就请示了上级得到批准,答应了三垛互助组的请求。
畜牧队同志接到这个任务后,都很高兴。他们就将五二年炮兵连用的马拉的犁具从仓库内拉出来进行修理,副班长吕志达说:“我们农场要带上农民走上集体化,在不妨碍本身的生产、学习任务下,有责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而且,农民生产搞好,增加粮食,对国家有很大好处。”耿永玉接着说:“是呀,这就能支援国家工业化呀!”同志们在这种思想认识下,仅仅花费了半天时间,便修装好了十五架犁。
在三垛互助组那里也忙起来了。他们召开了群众座谈会,组长徐宝珠在会上讲:“前天我已将耕牛问题说好了。是十二团畜牧队的牛。每亩只花五千元贴补牛的草料和工具折旧,人不吃我们的饭,牛不吃我们的草料;我们平常请人家耕的话,人要吃饭,牛要吃料,还得花七千元一亩呢!”经他这么一讲,群众一致反映说:“这样的事那里有呀!解放军真是太好了,他们在这里建设农场,我们互助组可沾他们不少光,这次,又来帮助我们春耕,我们今后一定跟他们农场走……”
十九日上午,互助组派了十几个人来把牛和犁带回去,一路上,他们都很兴奋地笑着,说着,有的说:“这会才算有牛耕地;而且又是用的新式农具——马拉犁”一位胡子很长的李老爹说:“我长了六十多岁,还没有看见过这样的犁呢!”
犁拉到互助组的田地上去了,开始耕作了,三垛群众大大小小的来看“洋犁”,都谈说着:“这个犁真好!”一位老爹从人群中挤出来对吕志达说:“同志,你让我耕耕瞧!”老爹耕起来了,他边耕边说:“这犁我还没瞧到过呢!耕起来不用人扶,深度一样,卧垡都整齐平整,我们今后也购置几架才好!”很多人都要学学这新农具,副班长吕志达便耐心的教给大家,现在,三垛互助组已经有十来个人能用这新农具——马拉犁了,大家无不欢天喜地的。
以后,畜牧队的同志又派几个同志去照料牲口和指导耕作上的一些问题,经过六、七天功夫,三垛互助组的三百四十亩土地都耕出来了(对农场来说,以五千元一亩计,共可增加收入一百七十万元),群众都说:“如果不是解放军帮助,我们到那里去找这样好的农具耕地呵!”“真是军民团结是家呵!”一位徐三奶奶很感动地说:“他们帮助我们耕地,耕得又快又好,我们往后可更要跟着他们走,来感谢他们才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