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保,宝应湖农场公司一名普通职工,今年58岁,从“三人普”到“七人普”,他先后参与5次人口普查,是一名实实在在的“老人普”,让我们走近他,去去听听这位“老人普”说“大国点名”背后的变迁故事。
“第一次参加‘三人普’时,普查时都是靠两条腿跑,走的是清一色的田间土路。”提起参与人口普查的事,李金保打开了话匣子,眼神里满是自豪,“第二次参加‘四人普’时,我有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但路还是土路,高洼不平,尘埃飞扬。一辆自行车从早上要骑到晚上才能回家。78户人家,三十多天才能把数据收集完成,随后集中在大队部互相检查、对比错漏,再花上整整一个月去统计。‘五人普’时,农场居民家庭普及了电话,有些事情可以在电话里联系。原来机耕路逐步改造成了沙石路、水泥路,我也换上了摩托车。‘六人普’时,宽带互联网进入农场家庭,智能手机代替了原来的老手机,QQ、微信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普查数据先人工填写,再到市统计局录入电脑。”
“这个是上一次的‘六人普’的小区图,我们一个单位要跑几天,了解居民信息才能把这个图绘起来,手工绘的这个图。”细心地李金保向我们展示了他参与“六人普”时保存的资料,“人口普查中,我先后被表彰了三次,其中两次是农场表彰的,一次是金湖县表彰的。”
新时代人口普查,见证着科技的进步。过去的普查条件艰苦,普查员用脚步丈量数据,用诚意记录时代变迁。新时代的普查充满了新意,由纸质收集信息变成了电子化采集数据,直接在手机上填完,直接汇总到电脑上。还增加了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方式,部门行政记录数据资料共享利用,切实提高了普查上报数据质量。
“‘七人普’时不用人工登记了,一部手机就搞定了!”李金保扬了扬手机,得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