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垦荒牛之歌

作者:胡正行发布时间:2020-10-21文章来源:江苏农垦信息网

在新洋农场新南生产区矗立着一尊垦荒牛雕塑,这是建场四十周年时为纪念新洋创业者的艰苦奋斗的垦荒牛精神而建立的,旨在激励后人继续发扬垦荒牛精神,把新洋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你看那老黄牛正拼足全身的力气,无所畏惧,负重奋进。

这里曾是一片盐碱荒滩,蒿草遍地,獐兔成群,蛇鼠横行,人迹罕至,剥皮坟、救命墩、马家圩……写下了这里的辛酸和悲凉。1952年冬,垦荒大军浩浩荡荡汇聚到黄海之滨,吹响了向盐碱荒滩开战的集结号,隆隆的拖拉机声催醒了这片沉睡数百年的土地。

创建的艰难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住的是用毛竹、芦苇搭建的三角棚,四面透风,冬天寒冷无比,雨天更是遭殃,棚外下大雨棚内下小雨,棚外雨停了棚内还在滴滴溚溚。土地勘测是建场的首要任务之一,勘测人员顶着刺骨的寒风,脚穿木履(一种木板做成的木拖鞋,有3公斤重左右),在遍野芦苇蒿草的草滩上勘察,每天要行走数十里。草滩茫茫,勘测人员往往在草滩中迷失方向,常常找不到归途。回到三角棚,还得伏身在昏暗煤油灯下,绘制勘测的图纸,新洋的雏形就是他们勘察后展现在图纸上的。1953年创建时的农场只有5台缴获的美国坦克改造的TP-9拖拉机和三台匈牙利产的单缸拖拉机,都是老掉牙的旧机械,开垦荒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效率极低。为了及时开垦荒地,只得人工垦荒,一千多人用海门锹开垦荒地,正值“三伏”盛夏,骄阳似火,个个汗流浃背,大部分人背上都脱了一层皮。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人工开垦荒地27920亩,不误农时,及时种下了庄稼。这就是新洋农场创业史上著名的人工“伏垦”,是新洋人垦荒牛精神的真实写照。从此,新洋农场被定格在共和国是版图上,“垦荒牛精神”成为新洋企业精神核心内容。

第一代新洋人发扬垦荒牛精神,在黄海之滨的盐碱荒滩上开辟出一个国营农场,新洋人薪火相传,垦荒牛精神一代代传承,在新洋农场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改革开放后,新洋人在全国农垦首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河,并不断深化农业经营机制改革,把农业生产不断推向前进。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一二三产全面发展,新洋人还跳出农场,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一路高歌,奋勇前进,农场经济大发展,职工生活水平大提高。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垦荒牛精神正激励着新洋人踏上新的征程,追求新的目标,攀登新的高峰,去实现新的梦想。

图为负重奋进的垦荒牛雕塑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