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为什么你家有液化气灶不用,每天习惯用柴火做饭?”10月6日在淮海农场西苑小区内,牵着小狗正在遛弯的崔慧慧不解地问。自【淮海农场79岁的李志明夫妇—— 晒20年家庭账本说生活巨变】一文在《盐城晚报》《射阳日报》《淮海大地》报和各大网站刊登后,80岁老人李志明夫妇成为淮海勤俭节约的道德模范,居民学习的好榜样。
“孩子,过去日子苦那是不得已,现在日子好了,虽说家里各种家电不少,可是我们还是喜欢用柴火灶做饭,一个锅上一个锅下,一边做饭一边聊天,大半辈子了改不了了。”闲谈中李志明从厨房来到家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宝贝——一摞厚厚的账本。
“每次翻开这账本,心里都是美滋滋的,从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到现在的摩托车、液晶电视、空调等家庭设施,反映出普通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李志明从2000年开始记账,记录家庭开支,只为合理消费,勤俭持家。
“现在生活富裕了,可勤俭持家的作风一定要坚持下去。”谈及开始记账的初衷,李志明最先想到的是小时候母亲教导他的这句话。“日常生活中需要用的物品该买的就买,有些可买可不买的坚决不买。”李志明说,每天饭粥吃饱就行,主食以外的零食尽量少买。粮食决不能浪费。
从1958年参加工作到退休,李志明先后做过统计员、植保员、司务长。在食堂工作的六年里,他对节俭的理解更加深刻。那时每个连队都有食堂,专门负责机车驾驶员的吃饭问题。一名驾驶员的伙食每人每顿三两猪肉,到规定地点领取。每天晚上李志明将前一天剩下的饭菜收集起来,将肉挑出来切成肉丝,再上锅炒一下,留着下顿吃,第二天就可以少领些猪肉了。将冷饭配上韭菜或者青菜炒成菜饭,驾驶员都抢着吃。李志明说,食堂每天浪费一些,一年下来要浪费多少粮食,我们都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所以一定要保持节俭持家的好作风。
2010年12月17日从分场搬到农场场部居住;2016年元月30日购买了一台32寸液晶电视机,7月20日新冰箱使用,10月15日购买了一部新手机,2017年3月20日安装了电热水器。2018年4月20日去海南旅游,花费8000元;10月1日去北京、北戴河旅游,花费10000元。
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是点滴生活的写照,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李志明的工资,从2001年每月695.30元,到如今退休金每月3922元;各色各样礼金,从20世纪90年代50钱,到如今数百甚至上千元……“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大家更爱追求美好事物,但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都不能丢。”
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李志明夫妇依然坚守着节俭的习惯:一辆摩托车用了十多年,车灯都坏了也舍不得换;几件老家具用了几十年;每日三餐,家常便饭,除了鱼虾肉上街买,蔬菜都是自家种的,地里有什么吃什么,家里还养了几只鸡,更不浪费一粒粮食。他们从分场的农业连队,搬到农场小城镇居住了十多年了,还坚持到原单位种些油菜、玉米等农作物。每年还收集许多的黄豆秸秆和树枝回家。虽说有些忙碌,但他们生活得很充实,又锻炼了身体。
李志明的4个孩子早已成家立业,通过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他们也继承了节俭的好家风。老人的儿子李勇告诉笔者,一本本泛黄的老账本是父亲的“传家宝”,更是他教育后代的“活教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是老人留给他们的“财富”,他们会一直传承下去。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父母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