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让荒地变良田——记江苏垦区淮海农场东滩分场主任鲁帮良

作者:文宣发布时间:2020-08-05文章来源:江苏农垦信息网

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

说起东滩分场,淮海农场人都头疼不已。它紧邻东海、总是裹挟着潮湿咸涩味道的海风,吹红了在田里劳作的人们的眼,吹黑了他们的皮肤……更让人烦心的是那瘠薄的盐碱地,“盐碱囱水硝,谁种谁糟糕”。耕作的人们无论怎么努力,收入总是赶不上内陆区的分场。人心浮动,都想离开。就算农场出台了土地租金每亩下调100元的优惠政策,仍然收效甚微。

2007年春季,鲁邦良带着领导的信任和期许走马上任了。

到任伊始,鲁邦良时常站在海堤四望,一边是无垠的大海,浊浪翻滚,白雾茫茫一边是待平整复垦的不毛之地,地表泛着点点盐花。有人说,这位场长,可能也干不了多久。

然而事实是,鲁邦良在东淮分场的10年时间里,把东滩分场屡次排名垫底的窘状彻底改变,尤其是2016年,东滩分场以亩效益569元的业绩,夺得全场七个分场级单位的第一名。鲁邦良带领的东滩分场,在10年中有4次获得农场“先进单位”称号,他本人6次被农场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个勇挑重担的汉子

2007年底,东滩分场4500多亩渔堆堤塘被分批列入江苏省异地耕地补充项目。随即各种大型机械进驻分场,拉开了复农田的帷幕。2008年底,淮海农场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号召,实行土地模拟股份经营。先期平整复2000多亩土地,可职工们看到新复垦的土地高低差大、土质差、田埂一遇雨水就坍塌,生怕入股后就亏成“大窟窿”,没有一个人愿意加入。为此,鲁邦良向在东滩工作多年的老干部、老职工取经,还经常召开干部碰头会、职工座谈会,出点子、想办法,以亲民干事的风格,集聚团队力量,让股份制在东滩的土地上全面开花,落地生根。

2009年开春,在新复垦的土地上选址育苗、栽插后的水层管理、僵苗田的促发工作,每一样鲁邦良都是逐田块查看,现场制订措施,并通过各种方式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水平。复垦后的第一年,东分场的6000多亩麦稻创下了300多万元的效益位列淮海农场各分场头名。

随后,鲁邦良在东滩的地力水平上大胆创新尝试,在种植结构上压大麦、扩小麦,并积极推广机插秧、试种直播稻。方向对了,职工们越干越顺心,收入年年涨。

一个个贴心的“当家人

鲁邦良刚来东滩之时,一大波困难和问题扑面而来有外地承包户因承包的鱼塘连续翻塘亏损,提着刀来到办公室,当着鲁邦良的面划开手臂,随即把刀子往办公桌上一插讨要损失的也有职工因房屋拆迁补贴不到位,阻碍施工的……对此,鲁邦良坚持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处理措施灵活化。同时他对职工关爱有加,遇到的一个个困难和问题迎刃而解。

魏某曾是东滩分场养殖大户,后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还成了农场有名的上访户。鲁邦良了解到他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又患有血栓和脑梗便从关心慰问入手,平时不定期地上门交流思想、倾听诉求,还在他生日之际组织管理人员带着生日蛋糕上门为其祝寿。就是通过这种涓涓如流的关爱和疏导让魏某放下了担子,安定了情绪,生产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

分场二队职工戴某患有残疾,上有父母年事已高、下有孩子嗷嗷待哺。2011年,经鲁邦良提议和分场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分场决定把两座小电站交由他们一家看护,让他家每年有了1万多元的稳定收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滩分场的职工都摘掉了穷帽子。在2016年淮海农场确定的53户精准帮扶贫困户中,东滩分场竟没有1户,这种超前对弱势群体进行帮扶的做法,不由让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竖起了大拇指。

“不合格”的儿子

鲁邦良84岁的父亲6年前诊断为肠癌,虽然发现后及时做了手术,但癌细胞已经开始转移。2017年中秋节前后,老人病情开始加重。为了秋收大忙,鲁邦良只能把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压在心底……

117日夜晚9点多,当鲁邦良拖着疲的身体来到父亲的病床前时,老人断断续续地对他说这么晚来干嘛你明天还要工作,赶紧回去休息。鲁邦良稍作迟疑,父亲就捶着床帮,催促他立刻回家休息。

第二天一早,鲁邦良又奔波在三秋现场。中午12点多钟,鲁邦良边吃工作餐边与大家商谈工作时,父亲病危的电话打了过来。他赶到之时,父亲已经不能说话了。老人抖抖索索伸出干瘪的手拉着小儿子,眼泪哗哗直流,直至撒手而去。此刻的鲁邦良嚎啕大哭,后悔自己在父亲病危和弥留之时,没有花多一点时间陪伴父亲……

擦去眼泪,鲁邦良又开始谋划分场新的发展。他说,好好工作,带着分场的干部职工过上好日子,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安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