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一早,雨水如注。出门望着天空犯愁的淮海农场一分场社区脱贫户李海霞,剩雨小的档隙,拿着铁锨来到连队旁的拾边地里,挖开田埂开始排水,看着渐渐露出水面的秧苗,她欣慰地笑了。
2016年那年,因为之前患重病的丈夫去世,不仅耗光了家中的积蓄,也消耗了妻子对生活的热情,并且家中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女儿,这所有的一切,很快就让李海霞一家沦为了贫困户,作为单位确立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李海霞,一分场社区的领导在通过公益岗位站她站岗、以优惠政策取得一条林地承租权的同时,为了增加她家庭的收入,还把连队周边六七亩闲置的废弃地让她耕种,希望借助李海霞的双手劳动,走出一条勤劳致富的道路来。
以前一直在家过着相夫教子生活的李海霞,她从不懂麦稻种植的技术和管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单位领导帮扶的热情,单位以两名管理干部对接她的帮扶工作,为她送来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技能,也就两年的光景,李海霞果然没有辜负单位领导的期望,通过在拾边地里种麦植稻,终于摆脱了贫困,让生活也有了起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李海霞就像是一个技术娴熟的农妇,麦稻田间的管理措施是一着不让,每年都获得了不菲的收成。虽然已经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但她在农场社区以“扶上马送一程”政策的延续下,李海霞还继续经营着这些拾边隙地,这将让进入到退休时间的她,生活中有了较好的保障。
有了“摇钱地”,就有幸福来。在淮海农场,这种以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零星隙地组成的“拾边地”,打包让单位的贫困户来参与种植管理,就是在单位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帮扶措施的带动下,期望他们用一双勤劳的双手,走上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案例还有10多户。
三十五大队的王春梅虽然搬迁到丈夫的家中居住,但面对这个瘫痪在床的帮扶户,大队长秦建林的目光盯到了她的丈夫身上,于是他们就是通过单位晒场周边、仓库前后或是连队周边的这些“边角”经济,让闲置的土地变废为宝,集中让帮扶户来统一经营管理,这样一亩地一年上千元的收益,也让这个人见人怜的贫困户,借“边角”土地的集中经营而走上了脱贫的道路。当然,这其中需要单位领导的开导和扶持,甚至在启动之时,还通过单位垫付农机作业、肥料的基础上,从而让望田害怕的贫困户重拾了自信,挺着腰杆走上了致富的征程。
“我们希望连队里要多多采取这样的‘拾边’经济,这种帮扶措施,不仅来得直接、来得有效,而且实施起来,不仅有颜值、有品质、而且还有价值,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一些单位对再出现的弱势群体需要帮扶的话,这项产业帮扶措施希望大家多多借鉴,多多复制, 形成可靠的帮扶抓手。”淮海农场工会副主席王淮锁如是说。